【转自新华网】中学生物老师变身美食达人 课堂飘出“玫瑰饼”香
在传统课堂的三尺讲台上,她沉稳自信,深入浅出告诉学生细胞遗传的奥秘;在“第二课堂”的操作间,她如同一位邻家姐姐,教一群95后的孩子烘饼干、烤鲫鱼,享受制作美食带来的乐趣。
她叫孙娟,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生物老师。去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该校任教后,孙娟开设了“美食制作”校本课程。因为选课人数太多,她不得不把整个学期课程拆分为两段,好让更多学生参与。孙娟说,她最希望这些“弟弟妹妹”能从美食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,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。
为家长会制作神秘礼物
昨天下午四点半,育新学校美食课的操作间,孙娟还在做最后的准备。三个不锈钢盆里分别装着绿色、紫色、黄色的面团,她仔细观察每个面团的发酵程度,然后把擀面杖、切面刀等工具放到案板上。
不多时,十多名男女生就涌进了操作间。每个人都是兴奋的表情,丝毫看不出对放学的期待。洗完手系上围裙,学生们围拢在孙娟身边。“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使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去制作非常美味的食品,今天我就教大家用面粉制作一道‘彩虹玫瑰’饼。因为是‘彩虹’,所以面团需要很多种颜色,我们选择利用大自然的力量,用紫甘蓝、油菜等植物做成天然色素给面团染色。”这是孙娟的开场白。
她拿起一团面让每一名学生闻,问他们是否可以感受到“酸”的气味。得到肯定的回答后,她解释道,其实面团发酵的过程就是酵母在不停呼吸的过程。当面团中加入了酵母,酵母就会吸收面团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生长繁殖。
孙娟擀出一块块面皮,叠加摆放,用筷子一压,然后成卷。一朵丰满的“绿玫瑰”神奇绽放,引来学生的欢呼。她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教学生如何让面更加筋道。大家都忙开了,力气大的男生开始揉面,女生开始擀皮儿,并做出各种可爱的造型:蝴蝶、玫瑰、呆萌的猫脸……高二男生卫梓衡告诉记者,之前他在家从来不做饭,但是上了“美食制作”课后已经给父母做了好多次饼干,“尽管他们嘴巴上还是会说‘别焦了就行’,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很开心。”卫梓衡说。
半个小时过去,学生们的“成果”已经铺满了整个蒸板。临近下课,大家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,“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课放在最后一节,大家舍不得走,肯定得拖堂。”孙娟笑道。
今天育新学校要开家长会,学生们纷纷表示,要把做好的“彩虹玫瑰”饼献给爸爸妈妈品尝,还叮嘱孙娟一定要“事先保密”。
当老师做美食都是梦想
孙娟说,当老师、做美食是她人生的两个梦想,如今都实现了,她非常满足。
2007年她高考填报志愿时,一心想上北师大。因为对志愿、分数估计不足,最后改报了北科大。大学里她到处找能“当老师”的活儿:几乎每个学期都去做家教,假期还多次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。2011年她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,就读于生物学专业,当老师的梦想从未放弃。去年毕业求职,孙娟投出去的简历80%都送到了全北京的各所中学:清华附中、北京四中、育新学校……“很多人劝我为什么不去生物公司或者医药公司,在那里清华的文凭更吃香,可我就想当老师,别的我干不来。”孙娟笑道。
入职半年,孙娟的教学已经走上了正轨,备课不再是件恼人的事。她想起了自己还有另一大爱好:制作美食。“上大学时,假期回家,我几乎包了全家人的一日三餐,不仅不累,反而很开心。”她说,诸如中式的鱼香肉丝、炖排骨,西式的蛋挞、饼干基本都不在话下。
今年1月,临近学期结束。学校向所有老师征集下一学期的校本课程,孙娟上报了“美食制作”课。在课程理念中,她写道: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,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更多的学科知识……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,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朋友、热爱家庭、热爱生活。
选课结果下来,近70名学生报名要上“美食制作”课,远远超出了15人的教学场地容量。学生们的热情让孙娟又惊又喜。经过和学校的协商,孙娟决定将课分为两批,每批15人,“尽力让更多学生能参与进来。其他学生,我只能抱歉了。”孙娟说她为此还内疚了好几天。
烤鱼课讲细胞减数分裂
今年3月18日下午,孙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堂“美食制作”课——制作蛋挞。她给第一课定义的主题是“大胆尝试”。“现在的学生在家基本都不用做饭,对他们来说,做美食是尝试;对我来说,第一次把自己所学交给学生,也是尝试,我们都需要勇气。”她笑道。
做蛋挞是孙娟的强项,但变成教学,她还是进行了多次“备课”。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,她直接从网上购买了蛋挞皮。学生们进入状态很快,这是全新的尝试,他们听得认真,学得仔细。只是在第一批蛋挞送入烤箱之后,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往烤箱前凑,闻自己“成果”散发出的第一缕香味,然后更多人开始催着开烤箱。15分钟过后,浓郁的蛋挞香扑进每一个人的鼻孔,所有人开始欢呼。
连续几堂西点课之后,孙娟琢磨着来点儿中式的佳肴。她正在给学生们讲遗传生物学的知识,“鱼繁殖下一代就是‘减数分裂’,那就教大家烤鱼,寓教于学。”她确定了自己第四期课程方案。由于担心使用刀具的安全性,鱼是委托食堂师傅提前剖好的。大家一起腌制、包锡纸、撒辅料。孙娟教学生认识各种器官,讲解减数分裂的原理,让现场所有人记忆犹新。
孙娟说,几次美食课之后,很多孩子制作美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,尤其是学生郭天洋。他每次学完新的美食,必定“学而时习之”,做好以后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和班级更多的同学。有一次晚上10点多了,郭天洋给孙娟传了张照片。打开照片一看,原来他和妈妈一起完成了一个戚风蛋糕卷,“非常感动,学生懂得了爱和感恩。”孙娟说。
希望编写教案推广经验
孙娟告诉记者,自己的“美食制作”课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。外出采购食材可以报销,面粉、食用油、调料、鸡蛋可以从食堂随时取用,学校还给他们准备了全新的美食课教室,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。在教学上,从教导处到年级组,有经验的老师也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,“这让我能够在教好学的同时,顺利地和学生打成一片。”
如今,孙娟的“美食制作”课已经过了半个学期。根据之前的安排,上课的学生需要进行一次轮换。对于这批学生,孙娟坦言有些舍不得,“我相信他们也舍不得我,我们都学会了很多。”孙娟说,半个学期下来,自己也在不断总结,后面的课程肯定会有优化,比如烤鱼和蛋挞会保留,但昨天的“彩虹玫瑰”饼可能会取消,因为总耗时达两个小时,已经大大超出了一堂课的时间。孙娟说,她想更多地加入一些中式的餐点,“舌尖上的中国,有许多美妙之处,我想传递给学生,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。”
孙娟说,她还有一个理想,把自己的“美食制作”教案编写成书出版,向更多的学校推广。“美食制作是一种兼容了自信、团结、分享的优秀传统文化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‘吃’的一课,应该发扬光大。”